工作會致命 失業最快樂?
商業周刊
勞倫(Laurent)家的鬧鐘,從今以後不用再響了。地鐵的擁擠擾攘,下班後瞪著電視機的空洞眼神,自此與他無關。三十歲的他,剛辭掉了工程師的工作,也甩掉了每天八小時、一週五天、長達四十年才能安享餘生的緊箍咒。他終於可以過著大口呼吸、神清氣爽的自由生活,他不明白為何大多數失業族群要把日子過得像「悲劇」一般。
失業不是「悲劇」而是「喜劇」的觀念近來更正面挑戰傳統的工作價值觀。
顛覆》工作:賠上一生賺到貧窮
由法國導演皮耶卡里斯(Pierre Carles)所執導的紀錄片「小心!工作很危險!」(Attention! Danger Travail)就首次把麥克風交給快樂的失業族,讓這群明明存在於社會當中,卻遭到主要媒體漠視的族群,獲得基本的發言權。「電視上所看見關於失業的報導,總像世界末日一般,好像如果人們不消費,或不以工作來確保由消費所支撐的商業體系,他們就『沒資格』快樂一樣!」卡里斯在接受《費加洛日報》(Figaro)專訪時表示。
其實不然,十幾位曾在工廠、倉庫、餐館工作,但目前處於長期失業狀態的快樂失業族,就在紀錄片中解釋他們為何滿意不再朝九晚五的日子。備受剝削的薪資、他人輕蔑的眼光以及無預警的裁員,讓他們對現代的工作結構,有著「賠上一生,卻賺到貧窮」的感受。也因此,這股社會中的新興族群,主張在工作場所,貼上「工作會致命」的警語,就像香煙盒上貼著「香煙致癌」的警示一樣。
為了凝聚失業人口的向心力,並集合各種管道與資源,許多打著快樂失業族口號的網站也應運而生。根據統計,目前由這個群體所設置的網站,已達上百個之多,連上其中一個網站「快樂失業人」(www.chomeursheureux.free.fr),首頁就出現這樣一行字:「身為一名快樂的失業人,是一種明心淨氣,與勇氣的雙重表現。」曾幾何時,失業已變成一種哲學。
調適》失業:物質清貧精神富足
「我們不叛逆、不是寄生蟲,也不想完全退出消費型社會,我們想做的只是在有限的時間裡,多多體驗人生。」勞倫說。不過,以法國的制度,這群自願失業或被迫失業的族群,雖然無法出示正在找工作的證明,不符合領取失業救濟金的資格,仍然可以靠政府給低收入戶的一個月三百二十歐元(約合新台幣一萬二千元)過活。
「我以前每個月有一千二百歐元(約合新台幣四萬六千元)的預算,好玩的是,自從我失業以後,發展出不可思議的調適能力!」勞倫的朋友希爾薇(Sylvie)說。到愛心餐廳吃飯、與人合租房子、不用任何奢侈品,儘管在繁華的巴黎,也能過著物質清貧,精神富足的生活。她曾是一名人力資源顧問,然而在二○○一年十二月卻遭到公司解雇,從此以後她就加入了「失業人聯合陣線」(Agir ensemble contre le chomage,簡稱AC)組織,雖然此一組織的目的是以示威抗爭手段,爭取全民工作權,而非「失業權」,然而希爾薇仍然參與該組織大大小小的活動。「在那裡,有很多快樂的失業人,我們彼此提醒當失業人的好處,而非抱在一起痛哭!」對她而言,失業就像個蠶蛹一般,保護她不受職場的「暴力」。
事實上,快樂失業族的崛起,也等於給政府的政策,賞了一大巴掌。自從執政的左派政府在二○○一年通過每週「三十五工時」法令之後,此一法令就被解讀為「懶惰合法化」。也因此,法國人越來越懶。
以人民的就業率而言,只有五八%的法國人在工作,低於歐洲平均值的六二%與美國的七五%。而法國人的總工作時數,更是開發中國家最低,美國多虧了移民使其總勞動人口增加,人民年工作超過法國人四百小時,勞工總生產力年成長四%,勞動人口成長帶動消費的提升,同時創造新工作;相反的,法國的邏輯則是每個人都要工作得少一點。當工作時數減少,也就引發了生產力、人民財富、與企業投資越來越低的惡性循環。在法令通過後的兩年間,最大的贏家不是企業,不是個人,而是休閒娛樂產業。以電影院來說,過去兩年來的營業額成長就高達二○%以上。
撻伐》疑慮:成為不努力者樂土
面對這股失業快樂化的趨勢,社會上也出現不少不以為然的撻伐之聲。法國總理哈法涵(Jean-Pierre Raffarin)大聲疾呼:「法國的未來,不是一個巨大的遊樂場!」面對三十五工時政策並未成功降低失業率,左派的社會黨代表勞倫法畢斯(Laurent Fabius)也強調:「工作很重要!」而法國的資方協會Medef則批評,這些自稱是快樂失業的人,領走了政府幫助低收入戶生活的補助,然而這份補助的目的,卻是為了幫助人們度過困境,而非成為「快樂失業人」。法國財長法蘭西斯梅和(Francis Mer)說:「國家不能成為『不努力者』的樂土!」
職場心理學家亨利瓦更,在接受《費加洛報》訪問時,也對此現象的成因感到好奇。他說:「我實在很難想像這些無業遊民的快樂哲學,我覺得這種論調可能是由部分失業人想出來的說辭,目的是使他們所處的情況更能為社會所接受。」「說失業是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總是比承認失敗要容易的多!」他強調。
根據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的說法,失業者最大的問題不是如何生存下去,而是如何面對別人的眼光,因為人們總認為自願失業者與寄生蟲沒兩樣。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總是「很希望」見到失業者可憐的一面,當我們知道失業的人竟然有時間做我們一直想做,卻沒空做的事,這簡直是對就業者的一種冒犯。
然而也有人贊成輪流失業的概念。「不管怎樣,法國就是沒有足夠的工作讓所有人都能就業,所以我覺得大家輪流失業,享受領失業救濟金的日子,也沒什麼不好!」擔任文字工作者的芳索絲(Francoise)說。剛看完「小心!工作很危險!」這部紀錄片的她,告訴我她非常感動。她強調,這部片子的目的並非歌頌懶惰,而是在拒絕日趨危殆、低待遇、與壓力過大的工作,這部片子也同時呼籲社會正視「新貧勞工」族群的出現。
事實上,法國上一波社會革命,學生運動潮沸沸揚揚的一九六八年時,也曾經出現這個快樂失業人的族群,由於當時低收入戶的救濟金還不存在,因此也出現失業人口出走,移往鄉村當牧羊人的趨勢。如今歷史重演,只是他們不再躲到鄉下,而是堂而皇之的住在城市,大聲的告訴大家:「不管你同不同意,我都很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