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地名由來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11-01-03 06:02
士林舊名「八芝連林」或稱「八芝蘭」,是平埔族凱達格蘭語「溫泉」的音譯,清代的行政區名稱為「芝蘭堡」,因清朝末年普設私塾、社學、義塾,文風鼎盛,遂以「士子如林」改稱「士林」。
「士林」地名由來,必須提到施廷章,施廷章的始祖是河南光州人,堂號稱「臨濮」,施廷章於清代來台後,生了四個兒子,輩分排名是「謙」字,所以他們四大房設立公字號叫「施謙記」。
當時八芝蘭堡文風鼎盛,有所謂「三步一秀,五步一舉」之稱,所以士林地名由來的另一說法是「有士如林」,而施謙記四大房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台灣,開發早的地方必有媽祖廟,士林芝蘭宮建於清嘉慶元年(西元一七九六年),原來的廟因漳泉械鬥被毀,後來造新街時一起搬家,並改名為慈諴宮,就在著名的士林夜市旁邊。
士林地區背山面河,鄰接著關渡大平原,早年是北台灣漁米之鄉之一,除稻米,士林還有兩樣特產十分聞名,一是士林小刀,二是士林郭元益糕餅。
不論是有士如林,還是士子如林,士林的地名和內涵,都足以傲視北台灣,珍貴的圓山及芝山岩遺址,更是國家一級古蹟。
(記者黃忠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