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兵團 後裔 在甘肅?
旺報 更新日期:"2010/11/08 03:09" 記者洪肇君/綜合報導
旺報【記者洪肇君/綜合報導】
大陸甘肅省蘭州大學6日成立「義大利文化研究中心」。在馬可波羅時代,蘭州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而且甘肅永昌縣有個村落,村民隆鼻深目,依史書記載,他們很可能是西元前消失的一支古羅馬兵團後裔。
中新網報導,大約10年前,永昌縣者來寨村挖掘到100多具有西方人特徵的遺骨,而且該地村民長相特別不一樣,許多小孩子是金髮、卷髮,村民膚白眼窩深,鼻子也特別高,部分人是藍眼珠,看起來就不像是漢族人。但西北地區有過鮮卑、羌、蒙、維吾爾等少數民族,人種混雜並不奇怪。
永昌 西漢設驪靬縣
當地一位羅姓村民2005年自己跑到北京,找醫院做了人種檢查,從他的DNA分析,擁有西方人的基因,於是引起人類學家與史學家、遺傳學家的興趣。多位專家到此進行田野調查,發現確有些習俗跟漢人不同。
經過考據,永昌縣南在西漢設縣,名為「驪靬縣」,而驪靬是漢朝對羅馬帝國的稱呼。歷史上對這個地方的記載都有一些怪誕之處。
根據西方史料,古羅馬時期西元前53年,羅馬兵團內鬨,執政官古拉蘇率第一兵團遠征安息(今之伊朗),大敗。十多年後,羅馬與安息關係變好,雙方互換俘虜,提出換回當年第一兵團的降兵時,安息人說,當時有6000多人向東突圍而出,並未投降,羅馬人才知第一兵團殘兵離奇消失。
《漢書》陳湯傳記載,西元前36年,西域都校尉甘延壽與副手陳湯攻匈奴郅支單于時,遇到一支排列為魚麟陣與用重木防禦城門的隊伍,之後俘虜其中145人,並將之遷到永昌縣南設立驪靬縣。有史家以為,這145人就是當年羅馬兵團的殘餘,因為魚麟陣與重木守城門都是古羅馬人的戰法。
羅馬兵團殘部輾轉遷入
再者,漢朝設縣的標準,是以人口數與兩縣相距地來衡量,兩縣至少要隔百里,偏偏當時的驪靬縣離最近的縣城才8里地,不符常理。
從漢朝到隋朝,驪靬的地名與位置有所變動,《晉書》寫過討伐驪靬戎,證明這裡曾是獨立的小國;隋朝改驪靬為力乾;唐朝行節度使制,大概是管理較鬆散,驪靬人曾三度起義。
學者論證互異
1957年,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德效騫(Homer Dubs)在倫敦發表《在中國的一座羅馬城》一書。其實也是根據上述史料而來。再者,羅馬語中的軍團為legio,漢譯就是驪靬。
但兩岸歷史學者余英時、楊希枚、莫任南皆不以為然,他們從羅馬兵團的建制、遷徙路線等等證據,認為羅馬兵團的人絕不會跑到甘肅來,一切都是子虛烏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