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玉米 美牛吃到腸子都掉出來了
Yahoo!奇摩作者: 劉于甄 | Yahoo!奇摩 – 2012年3月15日 下午5:34
瘦肉精讓人心惶惶,但真正可怕的是美牛飼養方式,為了便宜好吃不計代價!綜合來說,餐桌上的牛肉,是以下東西的綜合體:玉米、穀物+動物屍體+雞糞+抗生素+荷爾蒙+瘦肉精 …… 一個合成怪物。
口感肥滋滋、油花分布均勻的美國牛,從小被關在飼養場內,以玉米、小麥為主食,輔以大量高濃縮蛋白來餵食。食物和環境雙管齊下,牛肉中的脂肪含量快速增加,口感變得更肥美好吃。
只不過,牛隻天然的消化系統是設計來消化草料,而非穀物和高蛋白。這樣的飲食攪亂了牛的腸胃系統,經營牧場20年的李曼(Howard Lyman)曾出書爆料:
「這種因食物改變而導致的消化壓力,讓我的許多牲口都受到陰道和直腸脫垂的折磨,原本應在體內的器官,被擠出體外……,我曾花費無數時間,把25磅的牛器官塞回牠們體內,再把傷口縫合。」
更糟的是,「集約畜牧」造成牛隻間不斷交叉感染,業者只好以抗生素來抵擋。2000年美國一項調查顯示,抗生素市場的最大客戶,正是養牛業者。
李曼也坦承,隨著牛隻抗藥性越來越強,他只好每隔30天換打另一種抗生素,而且劑量越打越高。要知道,肉牛的飼育期至少14個月,這當中,美國牛成了名副其實的藥罐子。
為了在最短時間內達到體重,牧人在飼料中加入營養劑,成分是:動物屍體加雞糞。美國平均一年飼養約9千萬頭肉牛,75%是以動物屍體來加強營養,我們吃的牛,也正狼吞虎嚥的吃著動物屍體研磨成的飼料。
摻動物排泄物製成營養劑的做法,也很普遍。美國畜牧業一年製造1億6千萬噸排泄物,轉手回收利用是最經濟實惠的方式。舉例而言,阿肯色州全部農場的牛,每年要吃掉50噸雞糞混合黃豆殼的營養素。牧人滿意的說,吃下這些營養劑的牛,「看起來肥得像一顆顆奶油球。」
這些營養劑,讓牛成了貨真價實的「肉食動物」。直到狂牛病爆發後,專家指出,牛隻食用「反芻蛋白質」(反芻式動物提煉的蛋白質)是罪魁禍首。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才趕忙禁止使用。也就是說,牛終於不再吃牛、綿羊等反芻動物的屍體,但是,豬、馬、雞等非反芻動物的屍體和血液,仍然被偷偷加入牛隻的營養劑內。
業者還不忘讓牛隻上屠宰場前一個月,使出最後一招:添加瘦肉精。讓牛肉表面的白色紋路油不僅美麗又均勻,同時兼具軟中帶彈的豐富口感。
瘦肉精的出現,是全球第十大藥廠禮來公司為了抗氣喘而研發的藥。經過試驗後,發現改善氣喘的功效並不好,反而用在動物身上,能達到極高的換肉率(飼料經過餵養後,轉換成肉的比率)。然而,動物吃下瘦肉精後,開始嘔吐、發抖,寸步難行且倒地不起。截至2011年3月,美國已經有21萬8千隻豬,因服用瘦肉精死亡或生病,危險程度遠高於市面上其他動物用藥。
當牛肉不再天然純粹,而是一種連畜牧業者自己都說不清楚的混合物,瘦肉精就變成僅是美牛問題中的冰山一角。得過諾貝爾獎的美國生物醫學專家普力斯諾,都曾公開宣稱他不敢吃美國牛肉。
做了20年的牧場主人,曾擁有上萬畝農田和數千頭牛隻的畜牧大亨,李曼為美國的畜牧業下了一個註解:「我們的使命是要克服大自然,而我們發現,自己的確可以做到——只要毀掉土地,而且把我們自己也跟著一起毀滅掉,就可以了!」
標籤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三井用「一公分法則」 寫下20億傳奇 獨家專訪 日本料理龍頭走進濱江魚市大變身
三井用「一公分法則」 寫下20億傳奇 獨家專訪 日本料理龍頭走進濱江魚市大變身
今周刊作者: /撰文/劉俞青 | 今周刊 – 2012年3月5日 下午1:34
近日,台北濱江市場裡出現一間明亮、有著歐洲市集風味的新地標,這個集合超市、魚產批發、立吞(站著吃完)、燒烤、花藝的新型事業形態,很快在台北名人圈傳開,甚至吸引許多一輩子不曾上過濱江市場的大老闆專程前往。人稱「Ko桑」的老闆黃奕瑞謙虛地說:我只想改變人對生活的態度。三井不要上市、不強調營收獲利成長,也不開上百家連鎖店,從冷僻的農安街起家,到如今雄踞台北日本料理界的龍頭地位,年僅43歲的Ko桑,還在繼續締造傳奇。
最近的台北濱江市場裡赫然出現一間明亮、有著歐洲市集風味的六百坪賣場,徹底顛覆過去的菜市場印象,這裡有溫暖的燈光,乾淨的空間,包括專營批發的上等水產,還有以海產為主的生活超市,以及立吞區(站著吃完的餐飲區)。在這裡買一個壽司便當,外加一碗熱騰騰的味噌湯,只要二百元不到。
由於食材新鮮、上等,加上價格實惠,這家賣場雖然剛開幕,但試營運的幾個月,每到上午十一點就出現排隊人潮,包括富邦金董事長蔡明忠在內許多上市櫃公司老闆,及穿著名牌服飾的名媛聞風而至,成為最近名人圈和餐飲圈的話題。
因此,早春的清晨七點多,氣溫才攝氏十二度,台北濱江魚市的工人哆嗦著身子搬貨,但一位清瘦的身影早就已經在賣場指揮若定,還不時停下來對著料理台內正在備料的師傅叮囑幾句。
他正是打造這家賣場的靈魂人物,更出人意料的,他是台灣頂級日本料理餐廳的老闆—— 三井餐飲集團董事長黃奕瑞(人稱Ko 桑)。
小吃店起家 如今穩坐台北日本料理界龍頭
三井日本料理廣受達官貴人喜愛的程度不在話下,每到用餐時間,台北市農安街上一整排賓士車並排違規停車的奇景,已經說明一切。很難想像,二十年前,三井只是這條冷僻街上,最不起眼的一家小小食坊;二十年後,卻一步步坐上台北日本料理界的龍頭,寫下一頁「Ko桑傳奇」。
和時下最夯的上市櫃餐飲業截然不同。三井不追求上百家的連鎖店,也不強調今年營收要成長三成或五成,當然,更沒有上百元的高股價。三井的成功不循一般商業模式,安安靜靜從角落出發,卻闖出一片無人能輕忽的成績。
但如今,三井不只是三井,他再次突破,打破過去高檔日本料理的既定印象,悄悄在人聲嘈雜的菜市場裡,投下一顆震撼彈。
從高級走向平民化,一早就上工的黃奕瑞認真地說:「我想改變人對生活的態度。」
為了學藝 寧可忍痛減薪換師傅
事實上,三井打破的何止是態度。成立二十年來,他不盲從擴張,即使生意再好,也從不限制客人的用餐時間;在既定的價格下,不斷提高、再提高產品品質,如今在國內餐飲業一片從公開市場募資的風潮中,黃奕瑞堅持獨資,僅把少數股權與重要員工分享,尤其每一家新開的店都有不同的市場定位,不複製、堅持不斷創新的經營模式,在餐飲界走出全新的一條路。
如今,就連濱江市場裡的菜販阿媽,都說「三井新鮮、好呷,前兩天Ko桑請我們去吃,真好呷啦!」證明Ko桑堅持的飲食即是生活的理念,已經往前跨越一大步。
今年才四十三歲、就打造出三井餐飲王國的Ko桑,說起話來輕聲細語,還難掩一絲靦腆。但說到對店裡的想法,他的眼神發亮,邏輯條理清楚,大自三井未來的方向,小至料理台上的一條抹布生命只有十五分鐘,就必須立刻換掉,他都清楚掌握;難以想像,三十年前隻身北上的他,只是連國中都無法讀畢業的孩子。
十四歲就從花蓮吉安鄉上台北自食其力,或許求學經驗不多,也或許天生使然,Ko桑至今仍有著閱讀困難的老毛病,對他而言,無論是讀報或是雜誌書本,都比平常人難上許多;但採訪時他的辦公桌上就擺著當天的財經報紙、雜誌,他輕鬆地說:「我每天都看。」
員工說,連說話都不會大聲的Ko桑,其實毅力驚人,只要他想做的事,無論多難、要花多久時間,他都會做到,員工們對這位老闆堅持到底的決心,一點都不懷疑。因為三井一路走來,從沒人看好到開出紅盤,已經一次次得到印證。
剛上台北,Ko桑睡在朋友的工廠裡,靠著在花蓮小店的一點手藝,在龍江路上找到一份學徒的工作,所有的基礎,也從這裡開始。
「第一份工作要離開時,我的薪水已經一萬三千元,但第二份工作薪水只剩八千元,因為那位師傅手藝很好,我很想跟著他學,所以還是忍痛去了。」黃奕瑞說起當年不惜減薪學手藝的往事,還記憶猶新。
嚴控風險 寧可拒絕展店邀約或上市
有了一點手藝,一九九二年五月,Ko桑和哥哥黃奕祥、女友吳美姍三人,終於在農安街上開起「三井食坊」。九八年正式掛起「三井日本料理」的招牌,「一百元的料理只賣七十元」,三井提供物超所值的料理選擇,越來越受市場歡迎。
但光是為了「物超所值」四個字,就讓Ko桑費盡心力。為了進一步讓客人吃到品質不斷提升的高檔食材,二○○六年,三井決定跨足批發上游,成立「上引水產」,也是這次濱江市場創新的前身。「上引水產」不僅供應自家餐廳一流食材,也讓台北的餐廳、老饕不用千里迢迢跑到漁港去批貨,在台北市場內就能買到價格平實品質好的新鮮魚貨。
但跨足批發壓低成本,不代表利潤就能提高,直到今天,黃奕瑞仍堅持食材成本占營收五成;換句話說,在三井如果吃到一千元的套餐,光是食材就要五百元,「但三井拿到的五百元食材,一般小店至少要五百五十元,甚至是六百元。」Ko桑很有自信地說。如果和一般日本料理店食材大約占成本三成相比,三井幾乎是兩倍的用料。
也因此,三井的生意越來越好,知名度也隨之水漲船高;加上二○○五年前駙馬爺趙建銘爆發「三井宴」,更是一舉打響三井的全國知名度,連許多中南部的觀光團到台北,都指名一定要吃三井日本料理。
許多創投資金自然也聞風而至,而在一片餐飲上市熱潮中,三井當然也成為承銷商爭取的對象;另外各賣場設店的邀約更是不計其數,以信義計畫區為例,包括台北一○一金融大樓、BELLAVITA精品百貨及新光三越,都曾盛情邀請三井去開店。但Ko桑沒有被沖昏頭,嚴格控管風險的他,小心翼翼,益發珍惜得來不易的成績,除非能為三井帶來創新與改變,否則如果只是擴張、要提高營收,「這不是我要的。」Ko桑堅定地說。
三井的成功確實跌破許多人的眼鏡,但市場上的流言也因此四起,包括三井易主了、Ko桑不見了,最誇張的是說,Ko桑跑路了。面對各式傳言,黃奕瑞選擇最直接的方式面對,他要員工只要有顧客問起,就通知Ko桑前來,Ko桑會親自走到這位顧客面前表明身分,並保證公司正常營運。如今,時間過去,Ko桑還是每天在店裡忙進忙出,所有傳言不攻自破。
要走長遠 花一年打造「美食研究所」
除了物超所值,Ko桑深知餐飲這條路絕對是「最高風險產業」,再亮的招牌,都禁不起一次的閃失。就在市場盛傳「Ko桑不見了」的時期,也是二○○八年金融風暴最慘烈之時,Ko桑確實銷聲匿跡了好一段時間,但他不是去跑路,而是砸重金、扎更穩的馬步。
「想走更遠的路,一定要把風險降到最低」,當時已經開了五家店的三井(包括農安街三家店,及三井美術館、明水三井共五家),讓Ko桑心中的危機意識也越來越高,因此這一年,Ko桑決定砸下一億多元,打造一座全台灣日本料理業絕無僅有的「三井美食研究所」,占地六百多坪的研究所裡,所有新菜開發以及食材的前置作業,全在這裡進行;這裡猶如三井美食的祕密基地,利用精細分工讓三井的食材風險降到最低。
同一時間,三井還建立一套從後台到前台、從採購到上菜的ERP(電腦系統),也是花了上億元。不要小看這套系統,這套系統不僅創下業內僅有,而且有效降低錯誤,節省成本,Ko桑說,「除了食材成本與人事費用,其他成本都應該節省。」…
今周刊作者: /撰文/劉俞青 | 今周刊 – 2012年3月5日 下午1:34
近日,台北濱江市場裡出現一間明亮、有著歐洲市集風味的新地標,這個集合超市、魚產批發、立吞(站著吃完)、燒烤、花藝的新型事業形態,很快在台北名人圈傳開,甚至吸引許多一輩子不曾上過濱江市場的大老闆專程前往。人稱「Ko桑」的老闆黃奕瑞謙虛地說:我只想改變人對生活的態度。三井不要上市、不強調營收獲利成長,也不開上百家連鎖店,從冷僻的農安街起家,到如今雄踞台北日本料理界的龍頭地位,年僅43歲的Ko桑,還在繼續締造傳奇。
最近的台北濱江市場裡赫然出現一間明亮、有著歐洲市集風味的六百坪賣場,徹底顛覆過去的菜市場印象,這裡有溫暖的燈光,乾淨的空間,包括專營批發的上等水產,還有以海產為主的生活超市,以及立吞區(站著吃完的餐飲區)。在這裡買一個壽司便當,外加一碗熱騰騰的味噌湯,只要二百元不到。
由於食材新鮮、上等,加上價格實惠,這家賣場雖然剛開幕,但試營運的幾個月,每到上午十一點就出現排隊人潮,包括富邦金董事長蔡明忠在內許多上市櫃公司老闆,及穿著名牌服飾的名媛聞風而至,成為最近名人圈和餐飲圈的話題。
因此,早春的清晨七點多,氣溫才攝氏十二度,台北濱江魚市的工人哆嗦著身子搬貨,但一位清瘦的身影早就已經在賣場指揮若定,還不時停下來對著料理台內正在備料的師傅叮囑幾句。
他正是打造這家賣場的靈魂人物,更出人意料的,他是台灣頂級日本料理餐廳的老闆—— 三井餐飲集團董事長黃奕瑞(人稱Ko 桑)。
小吃店起家 如今穩坐台北日本料理界龍頭
三井日本料理廣受達官貴人喜愛的程度不在話下,每到用餐時間,台北市農安街上一整排賓士車並排違規停車的奇景,已經說明一切。很難想像,二十年前,三井只是這條冷僻街上,最不起眼的一家小小食坊;二十年後,卻一步步坐上台北日本料理界的龍頭,寫下一頁「Ko桑傳奇」。
和時下最夯的上市櫃餐飲業截然不同。三井不追求上百家的連鎖店,也不強調今年營收要成長三成或五成,當然,更沒有上百元的高股價。三井的成功不循一般商業模式,安安靜靜從角落出發,卻闖出一片無人能輕忽的成績。
但如今,三井不只是三井,他再次突破,打破過去高檔日本料理的既定印象,悄悄在人聲嘈雜的菜市場裡,投下一顆震撼彈。
從高級走向平民化,一早就上工的黃奕瑞認真地說:「我想改變人對生活的態度。」
為了學藝 寧可忍痛減薪換師傅
事實上,三井打破的何止是態度。成立二十年來,他不盲從擴張,即使生意再好,也從不限制客人的用餐時間;在既定的價格下,不斷提高、再提高產品品質,如今在國內餐飲業一片從公開市場募資的風潮中,黃奕瑞堅持獨資,僅把少數股權與重要員工分享,尤其每一家新開的店都有不同的市場定位,不複製、堅持不斷創新的經營模式,在餐飲界走出全新的一條路。
如今,就連濱江市場裡的菜販阿媽,都說「三井新鮮、好呷,前兩天Ko桑請我們去吃,真好呷啦!」證明Ko桑堅持的飲食即是生活的理念,已經往前跨越一大步。
今年才四十三歲、就打造出三井餐飲王國的Ko桑,說起話來輕聲細語,還難掩一絲靦腆。但說到對店裡的想法,他的眼神發亮,邏輯條理清楚,大自三井未來的方向,小至料理台上的一條抹布生命只有十五分鐘,就必須立刻換掉,他都清楚掌握;難以想像,三十年前隻身北上的他,只是連國中都無法讀畢業的孩子。
十四歲就從花蓮吉安鄉上台北自食其力,或許求學經驗不多,也或許天生使然,Ko桑至今仍有著閱讀困難的老毛病,對他而言,無論是讀報或是雜誌書本,都比平常人難上許多;但採訪時他的辦公桌上就擺著當天的財經報紙、雜誌,他輕鬆地說:「我每天都看。」
員工說,連說話都不會大聲的Ko桑,其實毅力驚人,只要他想做的事,無論多難、要花多久時間,他都會做到,員工們對這位老闆堅持到底的決心,一點都不懷疑。因為三井一路走來,從沒人看好到開出紅盤,已經一次次得到印證。
剛上台北,Ko桑睡在朋友的工廠裡,靠著在花蓮小店的一點手藝,在龍江路上找到一份學徒的工作,所有的基礎,也從這裡開始。
「第一份工作要離開時,我的薪水已經一萬三千元,但第二份工作薪水只剩八千元,因為那位師傅手藝很好,我很想跟著他學,所以還是忍痛去了。」黃奕瑞說起當年不惜減薪學手藝的往事,還記憶猶新。
嚴控風險 寧可拒絕展店邀約或上市
有了一點手藝,一九九二年五月,Ko桑和哥哥黃奕祥、女友吳美姍三人,終於在農安街上開起「三井食坊」。九八年正式掛起「三井日本料理」的招牌,「一百元的料理只賣七十元」,三井提供物超所值的料理選擇,越來越受市場歡迎。
但光是為了「物超所值」四個字,就讓Ko桑費盡心力。為了進一步讓客人吃到品質不斷提升的高檔食材,二○○六年,三井決定跨足批發上游,成立「上引水產」,也是這次濱江市場創新的前身。「上引水產」不僅供應自家餐廳一流食材,也讓台北的餐廳、老饕不用千里迢迢跑到漁港去批貨,在台北市場內就能買到價格平實品質好的新鮮魚貨。
但跨足批發壓低成本,不代表利潤就能提高,直到今天,黃奕瑞仍堅持食材成本占營收五成;換句話說,在三井如果吃到一千元的套餐,光是食材就要五百元,「但三井拿到的五百元食材,一般小店至少要五百五十元,甚至是六百元。」Ko桑很有自信地說。如果和一般日本料理店食材大約占成本三成相比,三井幾乎是兩倍的用料。
也因此,三井的生意越來越好,知名度也隨之水漲船高;加上二○○五年前駙馬爺趙建銘爆發「三井宴」,更是一舉打響三井的全國知名度,連許多中南部的觀光團到台北,都指名一定要吃三井日本料理。
許多創投資金自然也聞風而至,而在一片餐飲上市熱潮中,三井當然也成為承銷商爭取的對象;另外各賣場設店的邀約更是不計其數,以信義計畫區為例,包括台北一○一金融大樓、BELLAVITA精品百貨及新光三越,都曾盛情邀請三井去開店。但Ko桑沒有被沖昏頭,嚴格控管風險的他,小心翼翼,益發珍惜得來不易的成績,除非能為三井帶來創新與改變,否則如果只是擴張、要提高營收,「這不是我要的。」Ko桑堅定地說。
三井的成功確實跌破許多人的眼鏡,但市場上的流言也因此四起,包括三井易主了、Ko桑不見了,最誇張的是說,Ko桑跑路了。面對各式傳言,黃奕瑞選擇最直接的方式面對,他要員工只要有顧客問起,就通知Ko桑前來,Ko桑會親自走到這位顧客面前表明身分,並保證公司正常營運。如今,時間過去,Ko桑還是每天在店裡忙進忙出,所有傳言不攻自破。
要走長遠 花一年打造「美食研究所」
除了物超所值,Ko桑深知餐飲這條路絕對是「最高風險產業」,再亮的招牌,都禁不起一次的閃失。就在市場盛傳「Ko桑不見了」的時期,也是二○○八年金融風暴最慘烈之時,Ko桑確實銷聲匿跡了好一段時間,但他不是去跑路,而是砸重金、扎更穩的馬步。
「想走更遠的路,一定要把風險降到最低」,當時已經開了五家店的三井(包括農安街三家店,及三井美術館、明水三井共五家),讓Ko桑心中的危機意識也越來越高,因此這一年,Ko桑決定砸下一億多元,打造一座全台灣日本料理業絕無僅有的「三井美食研究所」,占地六百多坪的研究所裡,所有新菜開發以及食材的前置作業,全在這裡進行;這裡猶如三井美食的祕密基地,利用精細分工讓三井的食材風險降到最低。
同一時間,三井還建立一套從後台到前台、從採購到上菜的ERP(電腦系統),也是花了上億元。不要小看這套系統,這套系統不僅創下業內僅有,而且有效降低錯誤,節省成本,Ko桑說,「除了食材成本與人事費用,其他成本都應該節省。」…
「外交不好、核廢料無處去」劉黎兒:台灣今天就可廢核!
「外交不好、核廢料無處去」劉黎兒:台灣今天就可廢核!
NOWnewsNOWnews – 2012年3月7日 上午11:53
記者王鼎鈞/台北報導
日本發生核災一年後,正式進入「零核元年」,旅日作家劉黎兒今(7)日表示,台灣有最佳的廢核條件,因為儲備電力已經夠了;廢核也最具急迫性,因為地狹人稠,疏散不易;外交又不好,核廢料也無處去。
劉黎兒居住在東京,在日本福島核災後,離福島250公里外的東京也受到嚴重的輻射感染,食物、水都無法飲用,空氣也無法呼吸,甚至舉家逃離東京,她才發現核電的可怕,開始從報導、研究、訪問中逐漸發現到核電的真相,身為作家,開始大量撰文,疾呼廢核。
劉黎兒今天在立法院演講時舉自身災損的例子說,他在日本那須、鄰近皇居的家,現在上不動產交易網站,顯示「不在交易範圍為內」,價值已經歸零。
劉黎兒強調,為何她要回台反核,是因為「不甘願」。她說,台灣若發生核災,就是滅島滅國之災,一定要立即廢核,否則台灣老舊的核電廠,不負責任的台電高層與政府高官,和地理地質條件,都是造就核災的溫床。
「沒有核電,日本根本不缺電,今年冬天很冷,大家都過得好好的。」劉黎兒指出,日本原來有30%的電力是核電,長期以來所有日本人都相信,沒有核電大家都活不下去,經濟就要垮了,但是到今天,日本只剩下一個核電機組在發電,到今年四月,也要停止運轉,所以2012年是日本零核電元年。
而台灣的核電供應量佔17%,而多餘的發電佔23到28%,從最簡單的數字就知道,即使17%的核電沒有了,還有11%可以補足,以其他各國的電力儲備而言,8%就夠了,台灣實在是沒有用核電的理由。
她還說,官員說16%的儲備電力才能保證不斷電,事實上,這是台電單方面的說法。台灣外交關係不好,相當於32萬顆廣島原子彈的核廢料無處去。
劉黎兒批評說,她在電視上還看過一位清大教授說,核四為何不能運作,不就跟高鐵一樣,是拼裝車而已,她為此感到不可思議。她提醒民眾,核工專家所知有限,不可能對全面瞭解核電。
劉黎兒表示,日本在核災後,政府和產業才開始重視節能,災後日本產業省了好幾座核電廠的電,也推動了節能經濟與再生能源蓬勃發展,大家才知道,沒有核電還促進了日本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形成另一次日本的產業振興,只是這個覺醒的代價付得太大了。
至於「核電便宜」的神話,在福島核災打破了「核能安全神話」後,也不攻自破,福島核災,日本要花800兆日圓去除污,相當日本10年的國民生產毛額。而這還不包括根本不可能的核廢料處理問題,在福島核災後也暴露出來,即使沒有核災,天文數字的核廢料處理經費也會讓日本經濟吃不消。所以,日本不會因為沒有核電而損失,反而是核電拖累了日本的生活與經濟。
從最近的美牛事件,劉黎兒很擔心台灣的政客根本沒有智慧與能力處理核災和核廢料的問題,她呼籲,我們這一代必須為造成的核電問題負責,立刻廢核,沒有其他選擇或遲疑的機會了,政黨應不分藍綠,都應將廢核納入最優先的政治議程,台灣經不起一次核災。
劉黎兒表示,要廢核,人民要先從政府與核電業者的催眠中覺醒,除了自身節能外,更要用選票,並告訴民意代表、政府自己堅決不用核電: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推動的「我家不用核電」就是一個具體的行動,「大家必須站出來!」
NOWnewsNOWnews – 2012年3月7日 上午11:53
記者王鼎鈞/台北報導
日本發生核災一年後,正式進入「零核元年」,旅日作家劉黎兒今(7)日表示,台灣有最佳的廢核條件,因為儲備電力已經夠了;廢核也最具急迫性,因為地狹人稠,疏散不易;外交又不好,核廢料也無處去。
劉黎兒居住在東京,在日本福島核災後,離福島250公里外的東京也受到嚴重的輻射感染,食物、水都無法飲用,空氣也無法呼吸,甚至舉家逃離東京,她才發現核電的可怕,開始從報導、研究、訪問中逐漸發現到核電的真相,身為作家,開始大量撰文,疾呼廢核。
劉黎兒今天在立法院演講時舉自身災損的例子說,他在日本那須、鄰近皇居的家,現在上不動產交易網站,顯示「不在交易範圍為內」,價值已經歸零。
劉黎兒強調,為何她要回台反核,是因為「不甘願」。她說,台灣若發生核災,就是滅島滅國之災,一定要立即廢核,否則台灣老舊的核電廠,不負責任的台電高層與政府高官,和地理地質條件,都是造就核災的溫床。
「沒有核電,日本根本不缺電,今年冬天很冷,大家都過得好好的。」劉黎兒指出,日本原來有30%的電力是核電,長期以來所有日本人都相信,沒有核電大家都活不下去,經濟就要垮了,但是到今天,日本只剩下一個核電機組在發電,到今年四月,也要停止運轉,所以2012年是日本零核電元年。
而台灣的核電供應量佔17%,而多餘的發電佔23到28%,從最簡單的數字就知道,即使17%的核電沒有了,還有11%可以補足,以其他各國的電力儲備而言,8%就夠了,台灣實在是沒有用核電的理由。
她還說,官員說16%的儲備電力才能保證不斷電,事實上,這是台電單方面的說法。台灣外交關係不好,相當於32萬顆廣島原子彈的核廢料無處去。
劉黎兒批評說,她在電視上還看過一位清大教授說,核四為何不能運作,不就跟高鐵一樣,是拼裝車而已,她為此感到不可思議。她提醒民眾,核工專家所知有限,不可能對全面瞭解核電。
劉黎兒表示,日本在核災後,政府和產業才開始重視節能,災後日本產業省了好幾座核電廠的電,也推動了節能經濟與再生能源蓬勃發展,大家才知道,沒有核電還促進了日本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形成另一次日本的產業振興,只是這個覺醒的代價付得太大了。
至於「核電便宜」的神話,在福島核災打破了「核能安全神話」後,也不攻自破,福島核災,日本要花800兆日圓去除污,相當日本10年的國民生產毛額。而這還不包括根本不可能的核廢料處理問題,在福島核災後也暴露出來,即使沒有核災,天文數字的核廢料處理經費也會讓日本經濟吃不消。所以,日本不會因為沒有核電而損失,反而是核電拖累了日本的生活與經濟。
從最近的美牛事件,劉黎兒很擔心台灣的政客根本沒有智慧與能力處理核災和核廢料的問題,她呼籲,我們這一代必須為造成的核電問題負責,立刻廢核,沒有其他選擇或遲疑的機會了,政黨應不分藍綠,都應將廢核納入最優先的政治議程,台灣經不起一次核災。
劉黎兒表示,要廢核,人民要先從政府與核電業者的催眠中覺醒,除了自身節能外,更要用選票,並告訴民意代表、政府自己堅決不用核電: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推動的「我家不用核電」就是一個具體的行動,「大家必須站出來!」
一張廢棄的舊報紙 可以救一隻流浪犬的命?!
一張廢棄的舊報紙 可以救一隻流浪犬的命?!
NOWnewsNOWnews – 2012年3月6日 下午4:48
記者楊晴雯/高雄報導
一張不要的舊報紙除了能拿來包便當,還能救一條流浪狗的生命!社團法人高雄市關懷流浪動物協會近日在臉書上發佈「急缺報紙」的訊息,文章立即被網友大量轉貼分享,協會也陸續收到來自全省各地寄來的「愛心舊報紙」,暫時解決了燃眉之急。
社團法人高雄市關懷流浪動物協會理事長王小華表示,目前協會有超過100隻後肢癱瘓的流浪狗,且幾乎都患有褥瘡,「因為身上有這樣的病痛,所以不能將牠們放置在籠子內,以免受傷的皮膚再次遭受到摩擦的傷害,所以平常都是讓牠們趴坐在舊報紙上。」
「因為牠們無法站立,而且大小便失禁,為了保持環境的整潔,避免狗狗的身體因此弄髒,每隻狗的身體下方都會鋪上5至6張的全開舊報紙」,此外,每天要更換的次數則達2到3次,王小華說,「光是在舊報紙上的花費,1個月就有1到2萬元的支出」。
舊報紙的來源提供,都是協會內的愛心狗爸媽自掏腰包到回收場購買,每天的用量相當大,日積月累下,已經超過了協會所能負擔的能力範圍;近日發現舊報紙的回收狀況越來越糟糕,但是狗狗的生活品質而是得兼顧,於是協會只好利用網路的力量,發起「急缺報紙」活動,希望網友可以伸出援手。
王小華表示,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每天就接到許多通想要捐助舊報紙的愛心電話,「目前協會已經收到了共300至400斤的舊報紙」,她說,「大家的愛心讓我們走在這條路上感到不寂寞。」
「有民眾還不惜成本,將物資從台北寄下來,還有人是直接親自把舊報紙搬到協會。」雖然現在已經解決了目前舊報紙短缺的窘況,但是為了長遠著想,舊報紙的庫存量仍不足,如果有捐贈報紙意願的民眾,可透過電話:07-3222552與該協會聯絡。
NOWnewsNOWnews – 2012年3月6日 下午4:48
記者楊晴雯/高雄報導
一張不要的舊報紙除了能拿來包便當,還能救一條流浪狗的生命!社團法人高雄市關懷流浪動物協會近日在臉書上發佈「急缺報紙」的訊息,文章立即被網友大量轉貼分享,協會也陸續收到來自全省各地寄來的「愛心舊報紙」,暫時解決了燃眉之急。
社團法人高雄市關懷流浪動物協會理事長王小華表示,目前協會有超過100隻後肢癱瘓的流浪狗,且幾乎都患有褥瘡,「因為身上有這樣的病痛,所以不能將牠們放置在籠子內,以免受傷的皮膚再次遭受到摩擦的傷害,所以平常都是讓牠們趴坐在舊報紙上。」
「因為牠們無法站立,而且大小便失禁,為了保持環境的整潔,避免狗狗的身體因此弄髒,每隻狗的身體下方都會鋪上5至6張的全開舊報紙」,此外,每天要更換的次數則達2到3次,王小華說,「光是在舊報紙上的花費,1個月就有1到2萬元的支出」。
舊報紙的來源提供,都是協會內的愛心狗爸媽自掏腰包到回收場購買,每天的用量相當大,日積月累下,已經超過了協會所能負擔的能力範圍;近日發現舊報紙的回收狀況越來越糟糕,但是狗狗的生活品質而是得兼顧,於是協會只好利用網路的力量,發起「急缺報紙」活動,希望網友可以伸出援手。
王小華表示,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每天就接到許多通想要捐助舊報紙的愛心電話,「目前協會已經收到了共300至400斤的舊報紙」,她說,「大家的愛心讓我們走在這條路上感到不寂寞。」
「有民眾還不惜成本,將物資從台北寄下來,還有人是直接親自把舊報紙搬到協會。」雖然現在已經解決了目前舊報紙短缺的窘況,但是為了長遠著想,舊報紙的庫存量仍不足,如果有捐贈報紙意願的民眾,可透過電話:07-3222552與該協會聯絡。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不能戳的秘密》早揭疫情/李惠仁嘆 官僚用偽科學欺民
《不能戳的秘密》早揭疫情/李惠仁嘆 官僚用偽科學欺民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 2012年3月4日 上午4:24
記者鍾麗華/專訪
去年底蛋價居高不下…他預感有疫情
去年底蛋價居高不下,長期追蹤禽流感疫情,很有心得的紀錄片導演李惠仁似有預感:「禽流感又來了!」十二月冒著低溫,帶了兩名獸醫系學生南下彰化芳苑,在蛋雞場外面拍攝,還揀了病死雞體,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寄給農委會當「耶誕禮物」。在他鍥而不捨地追蹤下,終於「戳破」農委會隱瞞在國人背後的秘密。
李惠仁耗時六年、自費百萬元完成的《不能戳的秘密》紀錄片,記錄台灣的禽流感疫情,但沒有主流媒體願意播出,他只好在網路播出,從去年七月以來,網路點閱率突破六十萬人次,該片還因此讓他獲得去年的「卓越新聞獎」。
但他追蹤禽流感的腳步沒有因為紀錄片播出而停止,他不但向監察院檢舉,還到北檢控告防檢局官員瀆職、偽造文書、廢弛職務造成災害、圖利等四大罪狀。他認為:「在外界壓力下,這次專家不願再為防檢局背書,是彰化禽流感做出高病原判斷的原因。」
前陣子彰化疫情嚴重 連雞農都受不了
李惠仁透露:「前一陣子禽流感疫情嚴重,連雞農都受不了,有幾名雞農想開記者會,自己對外公布疫情,卻又在農委會壓力下,不得不取消記者會。」
去年底他到彰化時,當時死雞一片,他順手揀了四雞隻,分別寄給當時的農委會主委陳武雄、防檢局長許天來、家畜衛生試驗所長黃金城,另一隻留下來自己送民間單位檢驗,結果真的檢出了代表高病原的四個鹼性胺基酸。
只是農委會仍不願說真話,在二月一日召開專家會議前,一月十日就以低病原通報給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李惠仁不斷發函給農委會要求說明,卻未獲回應。
不知吃了多少次農委會的閉門羹,李惠仁連在農委會公開活動想採訪,都被拒絕。不過,他並不放棄,終於在本週約到新任主委陳保基專訪,他要問陳保基,如何修補被搞壞的防疫體系?
昨早農委會開記者會公布高病原疫情的同時,李惠仁已經趕到彰化縣養雞場,想要拍攝撲殺的畫面,他堅持追蹤禽流感疫情到最後一刻。他想,在北檢調查結束後,或許可以讓他的紀錄片做個「完結篇」。
他也感嘆,禽流感事件,就是官僚用「偽科學」,欺負沒有任何專業知識的民眾,這次的美牛瘦肉精事件更是如出一轍,又是同一群的防檢局官員。這次小蝦米戰勝了官僚體系,但下次呢?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 2012年3月4日 上午4:24
記者鍾麗華/專訪
去年底蛋價居高不下…他預感有疫情
去年底蛋價居高不下,長期追蹤禽流感疫情,很有心得的紀錄片導演李惠仁似有預感:「禽流感又來了!」十二月冒著低溫,帶了兩名獸醫系學生南下彰化芳苑,在蛋雞場外面拍攝,還揀了病死雞體,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寄給農委會當「耶誕禮物」。在他鍥而不捨地追蹤下,終於「戳破」農委會隱瞞在國人背後的秘密。
李惠仁耗時六年、自費百萬元完成的《不能戳的秘密》紀錄片,記錄台灣的禽流感疫情,但沒有主流媒體願意播出,他只好在網路播出,從去年七月以來,網路點閱率突破六十萬人次,該片還因此讓他獲得去年的「卓越新聞獎」。
但他追蹤禽流感的腳步沒有因為紀錄片播出而停止,他不但向監察院檢舉,還到北檢控告防檢局官員瀆職、偽造文書、廢弛職務造成災害、圖利等四大罪狀。他認為:「在外界壓力下,這次專家不願再為防檢局背書,是彰化禽流感做出高病原判斷的原因。」
前陣子彰化疫情嚴重 連雞農都受不了
李惠仁透露:「前一陣子禽流感疫情嚴重,連雞農都受不了,有幾名雞農想開記者會,自己對外公布疫情,卻又在農委會壓力下,不得不取消記者會。」
去年底他到彰化時,當時死雞一片,他順手揀了四雞隻,分別寄給當時的農委會主委陳武雄、防檢局長許天來、家畜衛生試驗所長黃金城,另一隻留下來自己送民間單位檢驗,結果真的檢出了代表高病原的四個鹼性胺基酸。
只是農委會仍不願說真話,在二月一日召開專家會議前,一月十日就以低病原通報給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李惠仁不斷發函給農委會要求說明,卻未獲回應。
不知吃了多少次農委會的閉門羹,李惠仁連在農委會公開活動想採訪,都被拒絕。不過,他並不放棄,終於在本週約到新任主委陳保基專訪,他要問陳保基,如何修補被搞壞的防疫體系?
昨早農委會開記者會公布高病原疫情的同時,李惠仁已經趕到彰化縣養雞場,想要拍攝撲殺的畫面,他堅持追蹤禽流感疫情到最後一刻。他想,在北檢調查結束後,或許可以讓他的紀錄片做個「完結篇」。
他也感嘆,禽流感事件,就是官僚用「偽科學」,欺負沒有任何專業知識的民眾,這次的美牛瘦肉精事件更是如出一轍,又是同一群的防檢局官員。這次小蝦米戰勝了官僚體系,但下次呢?
爆胎別急踩煞車 人員退路肩外
爆胎別急踩煞車 人員退路肩外
【記者張聖奕╱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2月21日 下午1:01.
行車在路上,總不免會遇到車胎爆胎,若是處置不得宜,亟容易發生難以挽回的憾事。國道高速公路局建議,若在高速公路上遇到爆胎時,千萬別緊急踩煞車,而是要放開油門與煞車,抓緊方向盤並啟動警示燈然後緩慢滑向路肩停靠。
萬一遇到行駛在路上車胎爆胎,高公局建議駕駛人不要驚慌,也不要緊急踩煞車,而是要放開油門讓車子運用本身行駛的速度繼續前進,並且打開警示燈逐漸開往路肩停放。
高公局提醒,在路肩停妥後,隨即要取出車內隨附的車輛故障警示標誌,放於車後方五十至一百公尺,重要的是車上所有人員應退到路肩外側,以免因後方來車未注意而產生追撞造成人員傷害。然後再撥免費服務電話請求救援服務,千萬不可自行更換備胎,以免發生危險。
為什麼遇到爆胎時不能急踩煞車?高公解釋,爆胎時,因為胎內空氣迅速洩漏,輪胎和輪圈之間鬆動,此時煞車,輪圈被迫停止轉動,但輪胎因慣性作用仍在轉動,因此不但嚴重損傷到外胎或內胎,還會使外胎脫離輪圈,使車身傾斜加大,易造成打轉或翻車事故。
交通部路政司監理科林福山科長指出,胎紋深度需達到一點六公釐的深度,若是胎紋深度不夠,卻還在快速道路或高速公路上行駛,被查獲後將會處以六百至一千兩百元罰鍰。
至於一般道路目前沒有罰則,但是若在一般道路發生車禍,肇因於胎紋深度不夠的話,還是會進行處罰的,著重於駕駛「因注意而未注意」的部份,因此民眾對於愛車的輪胎管理千萬不能大意。
【記者張聖奕╱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2月21日 下午1:01.
行車在路上,總不免會遇到車胎爆胎,若是處置不得宜,亟容易發生難以挽回的憾事。國道高速公路局建議,若在高速公路上遇到爆胎時,千萬別緊急踩煞車,而是要放開油門與煞車,抓緊方向盤並啟動警示燈然後緩慢滑向路肩停靠。
萬一遇到行駛在路上車胎爆胎,高公局建議駕駛人不要驚慌,也不要緊急踩煞車,而是要放開油門讓車子運用本身行駛的速度繼續前進,並且打開警示燈逐漸開往路肩停放。
高公局提醒,在路肩停妥後,隨即要取出車內隨附的車輛故障警示標誌,放於車後方五十至一百公尺,重要的是車上所有人員應退到路肩外側,以免因後方來車未注意而產生追撞造成人員傷害。然後再撥免費服務電話請求救援服務,千萬不可自行更換備胎,以免發生危險。
為什麼遇到爆胎時不能急踩煞車?高公解釋,爆胎時,因為胎內空氣迅速洩漏,輪胎和輪圈之間鬆動,此時煞車,輪圈被迫停止轉動,但輪胎因慣性作用仍在轉動,因此不但嚴重損傷到外胎或內胎,還會使外胎脫離輪圈,使車身傾斜加大,易造成打轉或翻車事故。
交通部路政司監理科林福山科長指出,胎紋深度需達到一點六公釐的深度,若是胎紋深度不夠,卻還在快速道路或高速公路上行駛,被查獲後將會處以六百至一千兩百元罰鍰。
至於一般道路目前沒有罰則,但是若在一般道路發生車禍,肇因於胎紋深度不夠的話,還是會進行處罰的,著重於駕駛「因注意而未注意」的部份,因此民眾對於愛車的輪胎管理千萬不能大意。
十八個月千里調查 他讓傲慢蘋果低頭 中國環保鬥士馬軍用數據鐵證踢爆汙染惡行
十八個月千里調查 他讓傲慢蘋果低頭 中國環保鬥士馬軍用數據鐵證踢爆汙染惡行
今周刊作者: /撰文/翁書婷 | 今周刊 – 2012年2月23日 下午9:51
是誰讓蘋果公司放下傲慢的態度,願意公開一五六家供應商名單?是誰讓蘋果願意敞開供應鏈的大門,接受第三方單位檢查? 馬軍,這位曾入選《時代》雜誌全球最有影響力一百人的靦腆中年男子,寫下中國環保史的新頁!
「如果你知道你最愛的iPhone和iPad是在如此糟糕的環境中生產,你會瞬間反胃!」二月九日,紐約曼哈頓一家蘋果專賣店前,聚集大批民眾,他們一邊手拿傳單,一邊大聲喊著。「我們已經握有二十五萬份的請願書……給我們心安的iPhone 5。」最後Change.org與SumOfUs兩大環保組織代表順利向專賣店店長遞交請願書。
美國輿論近來強烈質疑蘋果靠血汗工廠賺取暴利,迫使蘋果執行長庫克(Timothy D. Cook)打破沉默說,「我們會關心每一位工人,確保他的工作環境安全。」並同意接受公平勞工協會(FLA)對旗下數百家中國代工廠進行查廠。
他,扶助弱勢 揭蘋果供應鏈製程毒害工人
不過很少人知道,在背後推倒第一片骨牌,造成輿論巨大連鎖反應,逼迫蘋果讓步的,不是近日寫出蘋果「中國勞工用性命鑄造iPad」的《紐約時報》記者,也不是抗議的兩大美國環保組織,而是被美國《時代》雜誌選入「二○○六年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人」,來自中國北京的環保鬥士──馬軍。
是他透過長達一年半的深入調查,兩份報告、六次談判,讓蘋果放下傲慢、拋棄祕密,公開一五六家供應廠商名單。
「我走不動,也失去了跑的能力,連小跑也跑不動,被同事輕輕一推就狠狠地摔在地上,很痛苦!(過幾天就除夕了)我不知道怎麼過這個年……。」住在中國蘇州市醫院裡的十九歲女工小詹,向馬軍透露自己的病痛。憶起這名女孩,馬軍的聲音還有點哽咽,「我內心是很震撼的,十九歲花樣年華,應該是蹦蹦跳跳的年紀。」
場景轉換到中國昆山市同心村,十幾位中老年婦女,手上拿著裝滿汙水的飲料瓶,走在馬軍面前,突然一起跪下,「求求你們幫幫我們,幫幫我們老百姓。」得到胃癌並且切除胃部的老婦,淚流滿面哀求。
當大家都沉醉在蘋果魔力之中時,這兩個受害案例卻在馬軍去年《蘋果的另一面》調查報告中細聲啜泣,由馬軍領頭,結合五家環保組織,暗訪二十七家蘋果供應鏈中的工廠,其中還有五家為台廠,揭發一連串排放汙染、製程毒害工人的驚人案例。
報告公布後,馬軍期盼蘋果能出面解決,但就像丟石頭進了井裡,「蘋果連信有沒有收到都沒回應。」他不滿地說,賈伯斯對此事毫不在乎,繼續維持不公開供應鏈的「祕密」文化,自信地認為,「我們做得比這個星球上的其他公司都來得多。」
面對傲慢的巨人,馬軍沒有放棄,他依舊早出晚歸,默默踏遍華北、華南、華東代工廠,接觸六、七十位勞工,並蒐集汙染數據,拍照製圖建檔,他沒有飛到美國總部抗議,也沒有發動大規模抗爭,「謀定而後動」等待好時機。果然在半年後第二份報告發表後引起關注,一張張衛星定位照和第三方汙染檢測報告,引發國際媒體熱烈回響。
這次馬軍終於敲開蘋果談判大門,去年九月的前兩次談判,他只能見到供應鏈中級主管,蘋果依舊抗拒改善供應鏈,直到十月底的第三次談判,終於有了爆炸性進展。
美國總部會議室裡,空氣凝結,蘋果高級副總裁與副總裁面色凝重,質疑著馬軍,「你這份報告的可信度在哪裡?」馬軍沒有動怒,手比電腦,他聲音拉大,耐心解釋數據來源。他手上握著花費十年累積的十萬筆龐大資料庫數據,獲得蘋果百分之百的信任,是他最有威力的武器,加上將近兩年的現場深入調查,當場讓蘋果無話可說,經過六次的談判後,蘋果終於同意公開供應鏈,並讓第三方機構檢查。
「他握有汙染數據庫,這是鐵證,不然如此巨大的跨國公司不可能會讓步,就是他立下這汗馬功勞。」中國環保人士李波分析。
他,奔波全國 點出問題 更親身找出答案
這位外表謙和,說話輕聲細語的「環保鬥士」是什麼樣的人?他如何走上這條路?
今年四十四歲的馬軍,青島人,從事環保運動超過十年。對海外媒體來說,馬軍還是個陌生的名字,不過對許多違規的中國企業來說,馬軍是令人害怕的名字。他的汙染資料庫中收錄中國三十一個省、十萬件的空氣汙染與水汙染違規紀錄,只要輸入企業名稱、地點、汙染事項,檢測資料一一現形,累計已舉發四萬家違規企業。
談起資料蒐集的辛苦,馬軍只淡淡地說「不足為外人道」,他帶著十人的簡易調查團隊,總是太陽出來前出門,月亮出來後回家,十年如一日,奔波全中國調查汙染源,以及為受害者發聲。
有一次在雲貴高原上,馬軍還因為高山症發作,差點喪命。各方勢力的威脅利誘十年來更是沒有斷過,這些馬軍都挺過來,但他都不願多談,主要是擔心家人的安危。李波透露,「常有人傳個口信,用一些黑手段,或是託人送個禮,講講人情。」環保人士在中國受到的壓力,外人難以想像…
今周刊作者: /撰文/翁書婷 | 今周刊 – 2012年2月23日 下午9:51
是誰讓蘋果公司放下傲慢的態度,願意公開一五六家供應商名單?是誰讓蘋果願意敞開供應鏈的大門,接受第三方單位檢查? 馬軍,這位曾入選《時代》雜誌全球最有影響力一百人的靦腆中年男子,寫下中國環保史的新頁!
「如果你知道你最愛的iPhone和iPad是在如此糟糕的環境中生產,你會瞬間反胃!」二月九日,紐約曼哈頓一家蘋果專賣店前,聚集大批民眾,他們一邊手拿傳單,一邊大聲喊著。「我們已經握有二十五萬份的請願書……給我們心安的iPhone 5。」最後Change.org與SumOfUs兩大環保組織代表順利向專賣店店長遞交請願書。
美國輿論近來強烈質疑蘋果靠血汗工廠賺取暴利,迫使蘋果執行長庫克(Timothy D. Cook)打破沉默說,「我們會關心每一位工人,確保他的工作環境安全。」並同意接受公平勞工協會(FLA)對旗下數百家中國代工廠進行查廠。
他,扶助弱勢 揭蘋果供應鏈製程毒害工人
不過很少人知道,在背後推倒第一片骨牌,造成輿論巨大連鎖反應,逼迫蘋果讓步的,不是近日寫出蘋果「中國勞工用性命鑄造iPad」的《紐約時報》記者,也不是抗議的兩大美國環保組織,而是被美國《時代》雜誌選入「二○○六年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人」,來自中國北京的環保鬥士──馬軍。
是他透過長達一年半的深入調查,兩份報告、六次談判,讓蘋果放下傲慢、拋棄祕密,公開一五六家供應廠商名單。
「我走不動,也失去了跑的能力,連小跑也跑不動,被同事輕輕一推就狠狠地摔在地上,很痛苦!(過幾天就除夕了)我不知道怎麼過這個年……。」住在中國蘇州市醫院裡的十九歲女工小詹,向馬軍透露自己的病痛。憶起這名女孩,馬軍的聲音還有點哽咽,「我內心是很震撼的,十九歲花樣年華,應該是蹦蹦跳跳的年紀。」
場景轉換到中國昆山市同心村,十幾位中老年婦女,手上拿著裝滿汙水的飲料瓶,走在馬軍面前,突然一起跪下,「求求你們幫幫我們,幫幫我們老百姓。」得到胃癌並且切除胃部的老婦,淚流滿面哀求。
當大家都沉醉在蘋果魔力之中時,這兩個受害案例卻在馬軍去年《蘋果的另一面》調查報告中細聲啜泣,由馬軍領頭,結合五家環保組織,暗訪二十七家蘋果供應鏈中的工廠,其中還有五家為台廠,揭發一連串排放汙染、製程毒害工人的驚人案例。
報告公布後,馬軍期盼蘋果能出面解決,但就像丟石頭進了井裡,「蘋果連信有沒有收到都沒回應。」他不滿地說,賈伯斯對此事毫不在乎,繼續維持不公開供應鏈的「祕密」文化,自信地認為,「我們做得比這個星球上的其他公司都來得多。」
面對傲慢的巨人,馬軍沒有放棄,他依舊早出晚歸,默默踏遍華北、華南、華東代工廠,接觸六、七十位勞工,並蒐集汙染數據,拍照製圖建檔,他沒有飛到美國總部抗議,也沒有發動大規模抗爭,「謀定而後動」等待好時機。果然在半年後第二份報告發表後引起關注,一張張衛星定位照和第三方汙染檢測報告,引發國際媒體熱烈回響。
這次馬軍終於敲開蘋果談判大門,去年九月的前兩次談判,他只能見到供應鏈中級主管,蘋果依舊抗拒改善供應鏈,直到十月底的第三次談判,終於有了爆炸性進展。
美國總部會議室裡,空氣凝結,蘋果高級副總裁與副總裁面色凝重,質疑著馬軍,「你這份報告的可信度在哪裡?」馬軍沒有動怒,手比電腦,他聲音拉大,耐心解釋數據來源。他手上握著花費十年累積的十萬筆龐大資料庫數據,獲得蘋果百分之百的信任,是他最有威力的武器,加上將近兩年的現場深入調查,當場讓蘋果無話可說,經過六次的談判後,蘋果終於同意公開供應鏈,並讓第三方機構檢查。
「他握有汙染數據庫,這是鐵證,不然如此巨大的跨國公司不可能會讓步,就是他立下這汗馬功勞。」中國環保人士李波分析。
他,奔波全國 點出問題 更親身找出答案
這位外表謙和,說話輕聲細語的「環保鬥士」是什麼樣的人?他如何走上這條路?
今年四十四歲的馬軍,青島人,從事環保運動超過十年。對海外媒體來說,馬軍還是個陌生的名字,不過對許多違規的中國企業來說,馬軍是令人害怕的名字。他的汙染資料庫中收錄中國三十一個省、十萬件的空氣汙染與水汙染違規紀錄,只要輸入企業名稱、地點、汙染事項,檢測資料一一現形,累計已舉發四萬家違規企業。
談起資料蒐集的辛苦,馬軍只淡淡地說「不足為外人道」,他帶著十人的簡易調查團隊,總是太陽出來前出門,月亮出來後回家,十年如一日,奔波全中國調查汙染源,以及為受害者發聲。
有一次在雲貴高原上,馬軍還因為高山症發作,差點喪命。各方勢力的威脅利誘十年來更是沒有斷過,這些馬軍都挺過來,但他都不願多談,主要是擔心家人的安危。李波透露,「常有人傳個口信,用一些黑手段,或是託人送個禮,講講人情。」環保人士在中國受到的壓力,外人難以想像…
訂閱:
文章 (Atom)